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电影 > 正文

饶曙光:中国电影应在类型多样化和精细化上做突破(图

类别:中国电影 日期:2015-9-11 18:36:59 人气: 来源: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七月影市的火爆程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新的票房纪录。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邀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近日撰文,分析了国产电影“内生性”增长的可喜现象。他表示,中国电影随着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也随之有效提升,标志着国产电影战或者说有效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取得了阶段性。

  >>>查看饶曙光更多观点

  饶曙光

  就外在因素而言,这首先得益于国家层面多年来对国产电影的,陆续出台的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开始发酵,已见效力并且将会长期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其次,中国电影市场的硬件已经完成初步升级,影院和银幕数量的激增带来了直观的票房效益,随着院线结构向二三线城市的逐步推进,票房仓储的容积被不断开掘。

  事实上,中国电影自产业化以来,这种“外生性”增长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影品质本身的“内生性”提升则是笔者反复强调的重点,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进入了这个拐点。今年四月上映的《速度与7》和《复仇者联盟2》进一步拓宽中国票房容量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好莱坞全面挑战的担忧。可喜的是,年初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积极性的变化,七月的国产片终为我们扳回一城,几部高票房电影多是依靠电影自身的质量、品质及其人文内涵来赢得观众和市场,影片的市场成功取决于类型、故事、营销、口碑等各个环节的合力,而不是单纯依靠炒作、话题、桥段等纯营销的数来推动票房。七月的“三驾马车”《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煎饼侠》便是如此,它们本身的实力过硬,加之高效的营销助力,凭借口碑能够在市场上有长线收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多数“粉丝电影”在首周末票房之后便疲态尽显,只能短期掘金而缺乏口碑和后续观众支撑。

  事实上,《捉妖记》和《大圣归来》并非无缘由的横空出世,而是中国电影多年来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综合作用下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捉妖记》无疑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工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大圣归来》则突破了中国动画技术和人才团队完备,但动画形象设计及剧作环节不令人乐观的局面。二者有意识的避免惯常桥段化或低幼化情节倾向,强调合家欢属性,塑造直观、能引起观众认同和喜爱的角色形象,贴合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创作层面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高概念电影并非好莱坞电影的,中国的文化传统经过现代化转换和电影化创新,无疑具有打造中华文化底蕴和标识的高概念电影的可行性。

  但也应看到,七月影市有着众多不如人意之处。《下山》、《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影片在票房上也有所助益,但影片多数还处在话题高于内容的层面,就观众反馈来看,缺乏保障票房的口碑长线续航能力。月底上映的《太平轮·彼岸》更是跌出观众预期,虽是吴宇森导演的诚意之作,其制作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工业流程和工业化标准水平,但是影片叙事无法有效对接和满足主流观众的期待,加之影片上集造成的口碑失望直接到下集中,导致了彻底的票房失败。可以看出,当下的中国电影观众群体、尤其年轻观众似乎也有了“救赎”的征兆,其有效性、可持续性虽有待继续观察,但中国电影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不可能单单依靠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不断进步,电影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更需要观众层面的完善和提升。

  票房狂欢之余电影从业人士应该冷静反思尤其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包括投资人,创作者和家在内,都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短暂的胜利中。投资者和创作者不能因为狂欢而失去自己的艺术判断和艺术定力,盲目跟风类型创作,在狂欢中成为了别人的“分母”。类型拓展是今年中国电影的一大亮点,此前的《战狼》填补了近年中事动作片的空白,正在热映的《破风》则是相当有进取心的体育片。但即使如此,保守的扎堆创作仍是市场主流,个别类型佳作的成功带动了同质化创作的风潮,缺乏类型创意元素。七月上映的《命中注定》和《巴黎假期》,就缺乏有效的类型叙事而沦为异国情调的景片,无法复制《遇上西雅图》的成功。而曾经主导华语电影的武侠片和动作片在现下影市难觅佳作。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如果能在类型多样化和精细化上有效拓展和不断突破,那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笔者曾经提出适度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把工作重点放到着力提供电影质量和品质方面,创造一个“缓冲期”以优化电影生态和结构。但在各种跨界资本的强力推动下,发展速度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呈现出了某种加速度的态势。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透支”,加速度更使得中国电影专业化人才储备“短板”更加强烈的凸显了出来。加上一些成熟和高端人才不断被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挖走,中国电影专业化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各种各样的跨界现象层出不穷。当前中国电影编剧环节严重不适应现代化电影创作和生产的矛盾日益加剧,原创剧本闹“”也就在所难免,替代产品必然就是各种翻拍、改编以及花样百出的各种IP。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翻拍、改编、IP本是一种正常现象,甚至具有某种规律性,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如果运用合理和得当,都可以为电影创作和生产带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若急功近利,在快餐式生产和消费的驱动下,翻其负面效应恐怕会更加突出一些,遭人诟病也是在所难免。如何趋利避害,如何有效把各种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人都是一个新的。

  与此同时,互联网及其能量为现代电影及其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毫无疑问,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电影人,不去以最大的热情拥抱互联网是万万不能的,但不能因此而丢失电影本体。作为一种内容生产,电影本身的主体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互联网企业,如果仅仅是把电影作为一种单纯盈利的手段而不去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基本规律,在扭曲电影的同时也会扭曲自身,最终的结果必然不是双赢。而如果不是双赢,对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可持续的。电影诞生一百多年后之所以仍然是一种朝阳产业,就在于其自身具有无限强大的包容力和吸纳力,能够充分利用、吸收和消化一切新的技术及其,不断在创作、以及再等各种层面充实和完善自己。

  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亟待推动“内生性”增长,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式、多样化电影以及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毫无疑问,中国电影要想与好莱坞电影进行面对面抗衡,必须要有《捉妖记》这样高规模的。一味避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不符合中国电影大国乃至电影强国的身份定位。但我们更要的认识到,在现阶段一味地与好莱坞电影打“阵地战”恐怕也是得不偿失,搞不好有可能元气。因此,利用《煎饼侠》那样多样化的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大打“游击战”,绝对是有效的。双管齐下,主动在我,何乐不为?对于当下中国电影而言,不管白猫黑猫,能够与好莱坞电影抗衡就是好猫。当然更重要的则是要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结构性,全方位推进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都能找到自身的观众群体,都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如是,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道虽说是“漫漫其修远兮”乃至“永远在上”,但无论如何前途将会是的。(饶曙光)

关键词:中国电影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井中影评-井中影评,电影评论,影评,战马影评,电影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